刚刚结束的北京冬奥会,机器人成为了期间最炫的“打工人”。从冬奥村到竞赛场馆,物流机器人、引导机器人、智能安全机器人、炒菜机器人、送餐机器人等各类机器人竞相亮相。机器人被誉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其研发、制造、应用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我国高度重视机器人产业发展,在国家的战略引领和政策推动下,我国机器人产业迅猛发展,成为了推动全球机器人产业稳步发展的重要力量。
不久前,工信部、国家发改委等15个部门发布了《“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明确了“十四五”时期机器人产业的发展目标,到2025年,我国成为全球机器人技术创新策源地、高端制造集聚地和集成应用新高地。一批机器人核心技术和高端产品取得突破,整机综合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关键零部件性能和可靠性达到国际同类产品水平。机器人产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速超过20%。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领军企业及一大批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建成3-5个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集群。
近年来,我国先后推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比如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等规划和政策文件,对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方向、重点突破领域作出了部署,推动我国机器人产业进入发展快车道。
工信部数据显示,在“十三五”期间,我国机器人产业规模、技术和产品均实现突破。从规模上看,2020年机器人产业营业收入首次突破1000亿元。我国工业机器人已在汽车、电子等52个大类、143个行业中广泛应用。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新产品、新技术加速涌现,机器人产品在医疗手术、教育服务、安防巡检、灾后救援等场景应用持续深化。我国机器人产业已涌现出一大批“专精特新”企业,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粤港澳大湾区等优势区域形成了一批产业集群。
但要清醒地认识到,与国外的先进水平相比,我国机器人产业“小、散、弱”,还存在技术积累不足、产业基础薄弱等问题。以工业机器人为例,2021年度占据国内工业机器人前几位市场份额的仍是国外品牌,在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上,日本发那科、瑞士ABB、日本安川、德国库卡“四大家族”占有率超过50%。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与机器人技术深度融合,机器人产业迎来升级换代、跨越发展的窗口期。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均将机器人作为抢占科技产业竞争的前沿和焦点,加紧谋划布局。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构筑美好生活新图景,迫切需要新兴产业和技术的强力支撑。
为此,《规划》提出了提高产业创新能力、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增加高端产品供给、拓展应用深度广度、优化产业组织结构等五项任务,以及“机器人核心技术攻关行动”“机器人关键基础提升行动”“机器人创新产品发展行动”“‘机器人+’应用行动”等四大行动。此外,《规划》还从强化统筹协调推进、加大财税金融支持、营造良好市场环境、健全人才保障体系、深化国际交流合作等五个方面,提出具体政策举措,推动我国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
目前,我国人口红利正在衰减,国内制造业逐步从过去的劳动密集型转向技术密集型,未来,我国机器人市场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可以预见的是,在规划》引导下,我国机器人产业将向中高端迈进,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