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CAPS

快速报名

汽车“价格战”开启车市开年大戏,车市大促下零部件供应商压力来了

今年春节以来,汽车市场的降价促销就没停过,从电动汽车到传统燃油车,一波接着一波。

近日,奇瑞、比亚迪、长安、大众、福特等众多车企纷纷加入促销行列,市场“价格战”一触即发。从“价格战”到“生存战”,整个汽车行业恐将迎来新一轮“洗牌”。

汽车产业链条一环扣着一环,在市场格局调整的过程中,零部件供应环节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波及。车市大促的背后,是整个行业特别是整车企业对于降低成本的强烈诉求。对此,零部件供应商将作何反应?

01

“价格战”成车市开年大戏

10多家车企、几十个品牌参与的降价促销“大混战”,形成了今年3月车市最鲜明的特色。截至目前,长安、吉利、一汽、广汽、比亚迪、奇瑞、上汽、长城等主流汽车企业旗下部分品牌不断跟进促销优惠活动。

比如,中国一汽面向吉林省消费者推出“旗惠吉林——亿元限时惠民补贴”活动,补贴范围涵盖中国一汽旗下全部自主、合资品牌乘用车和轻型货车,补贴总额达1.5亿元,单车补贴金额最高可达3.7万元。奇瑞汽车官宣,为促进汽车消费,助力汽车产业发展,奇瑞控股集团携旗下奇瑞、星途、捷途、奇瑞新能源四大品牌,发布百亿元惠民购车季活动。长安汽车发布了“百亿惠民购车季”政策,凡是在3月1日~3月31日期间提车的用户,即可额外享受千元汽车优惠券。吉利汽车推出购置税减半补贴政策,北汽也开启限时优惠。此外,上汽通用、一汽丰田、广汽本田、上汽大众等合资车企也接连传出促销的讯息。部分高档汽车品牌经销店也同样加入了“价格战”的行列,奔驰C级、E级车型,宝马3系、5系,奥迪A4、A6、Q5L等车型都可享受不同幅度的购车优惠。

“今年3月车企的降价促销主要集中在燃油乘用车领域,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疫情持续3年来汽车需求锐减,车市供需失衡;二是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不断提升,加之年初特斯拉带动国内新能源车企跟随降价,对燃油乘用车市场造成了挤压效应,后者的库存压力极大。”浩信集团营销管理部总监郝雪峰对《中国汽车报》记者说。在他看来,中高端燃油乘用车利润基本在25%以上,因此此轮降价促销对整车企业本身没有太大影响,反而能盘活部分资金。

“这一波燃油车促销更多的是去库存的过程。”汽车行业资深分析师邵元骏直言,此次促销涉及的很多是销路不畅的车型,通过政府出资,企业让利的方式达到去库存的目的。

汽车行业一家初创公司的相关负责人王康(化名)也给出了类似的看法。他对记者说:“最初是由某家企业清国六a车型库存开始,后来其他车企也开始跟风去库存。今年7月,排放标准就要开始正式向国六b切换,企业手中一些积压的国六a车型库存肯定要在此之前销售出去。与其到时上牌卖全新二手车,不如跟着市场风潮先一步促销售出。”

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各地促销战带来车市混乱。新能源汽车今年2月开启降价大潮,3月燃油车卷入其中,预计新能源汽车消费市场会出现一定的观望情绪。有鉴于国六a车型清库存的压力,各地政府、各车企厂家大力促销,但消费火爆是以需求的集中释放为代价,恐对后续汽车市场的正常秩序造成一定影响。

02

从“价格战”走向“生死战”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此次部分燃油车促销并不‘健康’,一些车型本来定位中高端却卖出了‘白菜价’,虽然短期销量提升,但透支了未来的需求,损害了品牌的形象,长期来看对企业伤害很大。”邵元骏认为,与燃油车的“价格战”拼杀不同,从今年春节一直持续至今的电动汽车降价促销,更像是市场发展中的正向“内卷”。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崛起,燃油车的市场地位出现动摇。然而,在不断扩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上,末位淘汰赛也不可避免。从特斯拉打响降价促销的“第一枪”开始,电动汽车行业的“生死战”或许也已经吹响号角。

不难发现,许多电动汽车企业降价的逻辑是“没订单会死,但亏损未必会死”。出于这种考量,以“价”换“量”成为了企业的无奈之举。

特斯拉的降价只是导火索,新能源汽车价格下降,离不开市场供需变化的本质。随着新能源汽车推广加速,电池材料价格开始走低,以及技术创新、供应链管理优化,单车成本逐渐下降符合整个行业和市场的预期。

今年以来,动力电池重要原材料之一的碳酸锂正在不断降价。上海钢联发布的数据显示,3月15日,部分锂电材料报价下跌,电池级碳酸锂跌7500元/吨,均价报34万元/吨,工业级碳酸锂跌7500元/吨,均价报30.25万元/吨;氢氧化锂跌5000元/吨;镍豆涨600元/吨。此外,特斯拉创新技术带来的成本下降空间,也让人们意识到了车型降价的更多可能。

随着“国补”退出,新能源汽车赛道的竞争愈发激烈。在王康看来,这将“刷”掉一批企业,促使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而经历“价格战”之后,众多新能源车企将迎来“生存战”的考验。

“从汽车业的百余年发展史来看,中国车企算是后来者,后来者想要争取市场份额、获取行业地位并不轻松。目标没有实现前,利润可能要往后放。比亚迪的策略或许是正确的,以低利润争抢市场份额,直到进入全球车企前几名的榜单。”电车人产业平台创始人马前程对记者说,“特斯拉必然也会这么干。阶段性的高利润,是为了提升资本市场估值;阶段性的融资,然后继续‘血拼’市场。”

马前程表示,新能源汽车企业数量众多,而且还有不断进入者,市场大概还有3年的窗口期,所以大家还有一定的机会。如果真到了新能源汽车的“内卷”时代,竞争将会更惨烈。“竞争中留存下来的才是最具价值的企业,也是未来中国汽车产业的核心力量。在淘汰赛中最后的胜者是真正的强者,将成为具备全球竞争力的汽车巨头。”他说。

03

零部件供应商承受压力

在3月的大降价浪潮中,所有供应链企业,都在惴惴不安地注视着终端消费市场的变化。市场降价对供应商从来不是好事。

尽管一般情况下,零部件采购“年降”,都在年初通过谈判(或者简单告知)敲定,但是现在不是“一般情况”,当前主机厂自身降本压力过大,要求供应商增加分摊比例,后者也只能勉力承接。

内饰软装材料、金属材料、塑料件,乃至座椅内饰等成套件,一般年降都在3%-5%,很少有例外。这一块其实取决于大宗商品的市场价格,供应商一般都采取有限价格联动方式。如果原材料涨得太多,客户(主机厂或者一级供应商)那边也会涨,但大头还得自己消化。

这类供应商挣的是辛苦钱,弹性空间小,利差也小。主机厂也不会过分需索。

而功能件,譬如ABS、ESP(车身稳定系统)、安全气囊等,年降通常在3%-10%。但是有供应商表示,2022年主机厂对上游降价要求高于往年,年初的降本谈判就进行得异常艰难,经过多轮沟通才确认下来。

储罐、电磁阀、气液分离器等供应商则表示,今年的产品降幅被要求为20%,幅度很罕见。

作为新兴电子元器件的通讯模组、车联网系统和远程诊断系统,主机厂采购的降价要求,也高于往年。理由是进入该行当的供应商增加。

可以预料,一些压力大的主机厂不会等到2024年初再行议价,他们可能要求“年中降”,压价幅度将超过以往任何时候。有供应商表示,某些主机厂已经喊话,要求下个月采购就要实施新降价方案。这不同寻常,谈判不要了,合同也不要了,直接口头通知。

在过去5年多的时间里,尽管燃油车市场已经受到严重侵蚀(丢了大约35%的地盘),但主机厂通常会渐次砍单,而非主要靠压降采购成本。

当前,大概只有8%-10%的供应商,没有接到降价要求。这一波降价的成本,至少有一半以上,需要供应商来承担。

对供应链企业而言,根本性的威胁不是压价,而是订单萎缩。只要订单在,企业就有现金流,就能活下去。有时单子亏损也做,就是这个道理。如果没有订单,也就无所谓降本。

04

强势供应商亦难做

大多数供应商相对主机厂都是弱势的,也有个别强势的。比较典型就是电池企业,和以博世为代表的大型一级供应商。

后者因为缺芯,无法按单交付,被主机厂派高管围堵。这是由供应短缺引起的,博世有能力在芯片短缺的时候还能按原定价向芯片代工企业采购,因此也没有理由趁机加价。主机厂付出的主要是时间和机会成本。

而电池则不同。以宁德时代为代表的一线电池供应商,业内话语权很强势,已经到了公开制定业内游戏规则的地步。

所有基于供应链的工业品,都由系统集成商掌握话语权。电池供应商出面“号令群雄”,只是特例。

2月下旬,宁德时代计划与客户签订长约,约定50%的供应比例,以碳酸锂价格20万元/吨的价格对应结算;其余按市价结算,差价返还主机厂。而接受条件的主机厂,5年内要承诺采购比例。

这就是业内侧目的“锂矿返利”计划。这个规则内,最坑的部分,锁定价格的供应比例是可以调整的,调整权属于宁德时代,而调整依据则是“黑箱”。

看上去是整合利益共同体,实际上是“渑池会”。但是,碳酸锂去年11月价格触顶(60万元/吨)后,盘整时间只有两个多月,今年2月份就开始跳水,2月底跌至40万元/吨一线。

3月16日,碳酸锂基准价跌至34.7万元/吨,与月初相比,又降了15%,创一年来新低。

碳酸锂这种走势,即便有些订单量较小的新势力客户同意,宁德时代到底意难平,因为“返利”计划的目标,在于以超长约锁住大客户,给未来落地的产能找出路。如此,返利计划多半无疾而终,停留在宣示阶段。

这一炮没打响,无疑损害了宁德时代的声望。但从长期角度,某个供应商独大的局面,可能并非历史常态。

如果其权力来自供应短板和产能垄断,那么原料下跌,就足以打掉其超级话语权;如果其权力来自产品本身的竞争力(报价和技术优于对手),那么原料走势,无损于其地位。

05

需求走软迫使降本长期化

碳酸锂的价格,反映的是需求端走软的预判。理想汽车CEO李想也说,“需求远不如预期”。他指的无疑是新能源车,而非燃油车。

而中汽协则在年初预测今年新能源车销量超过900万辆,增长35%。至少一季度大概率不支持这个预测。在新能源车降价大促销的背景下,今年前两个月销量同比增长20.8%。如果一季度达到35%的增长目标,需要3月份增长50%以上。

下游价格战,已经对上游产业的格局,起到了牵动作用。

特斯拉已经喊出“下一代平台”降本50%的口号,特斯拉供应商的担忧可想而知。如果是往这条路上走,那么特斯拉又囤积起新一轮价格战的弹药。

事实上,去年电池企业营收大涨,但利润增速远不及营收。因此,即便电池议价能力达到顶峰,降本也不能松懈。

无论主机厂,还是供应商,降本手段翻来覆去就那么几套组合拳:压降采购成本,迫使压力向上游一路传导;选用便宜的材料和工艺;压降运营成本(减员增效);布局上游供应链,实施价格联动;促使多个平行供应商竞争;扩张规模;提升生产效率。

供应商们大多倾向于前三条,原因很简单,这几条措施起效快。不能怪供应商短视,因为这一波主机厂的压降要求,同样急吼吼。长效措施缓不济急。

还拿宁德时代做例子。宁德时代规模已经扩张到全球产能的1/3强,并向上游布局,买矿山,买精炼工厂,甚至买物流工具……没钱还真玩不起。同时,还向下游伸手(返利)。


而比亚迪也做了类似的举措。这说明,规模大到一定程度,其选择往往是趋同的。这显示了大供应商的合理行为逻辑,可能只有一种。

不过,技术创新所产生的效率提升,是更根本的手段,但是很难真正有直接的手段去提升效率。生产数字化、组织革新、工艺革新,哪一样都需要长期投入,而且风险很高。

在投资者日上,特斯拉已经展示了技术降本的手段:改变组装方式、改变工艺流程、改变电池技术方案(大圆柱)和电池包部署方式(CTC)……这些措施,都朝着精简流程、减少数目、降低复杂度的方向努力,做的基本都是减法。

而以上所有措施,都需要供应商紧密配合,做好相应的改变。更为关键的,他们必须自己参与到新技术的研发中,与主机厂共同推进生产降本。

这样做,可能无意间改变了主机厂和供应商之间单纯的博弈关系,其共生、共享的部分大大增加,客观上起到了强化两者战略协作的作用。可见技术革新带来的降本,能敦促主机厂与各级供应商形成更深入的利益共同体。相比降本压力传导/供应商怨声载道,在格局上要高一个层次。

短期看,价格战是一个全行业、全产业链“失血”的过程。但血量终归是有限的,立竿见影的措施用到极致,就必须要实施一些根本性的措施。而这些措施都要花钱购买、研发和重整部署,即想省钱,先花钱。

基于市场机制的价格战,终将筛出天选之子。后者在生产技术、生产组织上形成创新优势,从而打赢价格战。从长远看,这也许是价格战对汽车行业的积极意义所在。

上一篇:2023年2月新能源汽车产销情况简析

下一篇:20家国际零部件企业2022年财报解读:营收恢复至疫情前水平,利润仍拉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