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CAPS

快速报名

苹果放弃造车的启示与警示

近日,苹果公司突然宣布放弃原计划于2025年左右发布的高级别自动驾驶汽车项目——Apple Car(此前也被称为“泰坦”项目)。这一决定意味着,一个历经10年、投入超过10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720亿元)、集结了2000余名行业技术精英的造车梦破灭。面对外界的质疑和关注,苹果公司选择了沉默,拒绝就此事做出任何解释或回应。

苹果放弃造车项目的消息一经传出,立刻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在当前智能电动汽车市场风起云涌、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这一决定无疑给整个汽车行业,特别是给那些新晋造车新势力带来了深刻的启示和警示。这一事件不仅让外界对苹果公司的战略决策产生了疑问,也引发了人们对于智能电动汽车行业未来发展的更多思考。苹果公司的这一决策将对整个行业产生怎样的影响?又将给其他企业带来哪些启示和警示?这些问题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无奈的理性选择

近年来,随着智能电动汽车的兴起,全球范围内涌现出众多造车新势力。然而,在这股热潮中,不少企业也相继折戟沉沙。尽管苹果公司对于放弃造车的具体原因守口如瓶,但这一决策仍然引发了业内的广泛猜测和讨论。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秘书长郎学红在接受《中国汽车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从当前智能电动汽车行业的竞争态势来看,苹果公司放弃造车可能是一种无奈的选择。虽然苹果在手机智能化领域有着深厚的技术积淀和充足的资金,且已经建立了强大的自动驾驶技术研发团队,但自动驾驶汽车面临的挑战日益增多。特别是美国自动驾驶企业Cruise和Waymo的测试车辆近期发生的多起交通事故,给整个行业蒙上了阴影。此外,关于5级自动驾驶技术的争议也一直存在,这使得苹果公司在看不到明确前景且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的情况下,选择放弃造车项目成为了一种现实的选择。

的确,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可能是导致苹果公司放弃造车的重要因素。苹果曾提出颠覆性的创新目标,设想中的Apple Car是一款无方向盘、无踏板的5级高度自动驾驶车辆。然而,这种超前的设计在目前及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难以实现。此前有业内人士预测,如果苹果公司不能通过收购现有车企快速进入市场,其汽车项目的持续性将充满不确定性。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主任韦福雷在接受采访时认为,苹果放弃造车是一种理性选择。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竞争日益激烈,汽车企业经历了市场的洗礼后,数量不断减少。对于一些既无造车经验又缺乏供应链资源和市场渠道的科技公司来说,很难在造车领域有所成就。苹果公司的造车项目一直采用“实验室”模式,即使继续推进,短期内也难以实现商业化。因此,将资源和精力集中在主业上,转向人工智能研究领域,或许是更为明智的选择。

资本市场似乎也对苹果的决定表示了认同。在苹果宣布放弃造车后,其股价出现了反弹。同时,特斯拉、通用和本田等其他车企也在面对行业竞争的压力下做出了相应的调整。

清华大学教授帅石金表示,苹果公司的选择并非无奈或理性,而是一种商业探索的停止。苹果在造车领域的定位和切入点并不明确,且造车需要长产业链和重资产配置,这并非苹果所擅长。因此,转向人工智能研发可能更符合其长期发展战略。同时,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也将为智能电动汽车带来新的可能性。

一些车企也对苹果的决定表达了看法。理想汽车首席执行官李想认为,苹果放弃造车、聚焦人工智能是正确的战略选择,因为人工智能将成为未来所有设备、服务、应用和交易的最顶层入口。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则表示,新进入汽车行业的玩家将在未来几年内全部出牌,进入淘汰赛和全明星赛阶段。而苹果的决定确实出乎他的意料。

总地来说,苹果公司放弃造车项目引发了行业内外的广泛关注和讨论。这一决策既反映了智能电动汽车行业的竞争态势和挑战,也展示了苹果公司在面对现实与理想差距时的战略调整。对于整个行业而言,这或许是一个重新审视和调整自身发展战略的契机。

放弃造车并未放弃汽车

图片

业内普遍认可,在全球汽车业中,苹果与安卓在车机系统市场份额上占据领先地位。尽管苹果的车机系统并不像安卓那样开放生态,但它一直保持着强大的市场竞争力。“苹果公司不再造车,并不意味着它远离了汽车行业。”帅石金指出,尽管苹果的汽车技术研发项目已经停止,但其在汽车智能化、电动化、自动驾驶等相关技术领域仍有着深厚的积累和丰富的专利。这些技术和专利完全可以通过授权、转让或合作的方式,为汽车企业提供商业化应用的解决方案。因此,即使苹果放弃了造车项目,它仍然有可能以技术方案提供商或类似华为的智能电动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的身份,参与其他车企的智能电动汽车制造过程。

韦福雷对此表示赞同,他强调:“汽车产业的下半场是智能化的竞争,核心则是自动驾驶。苹果公司在这方面有着丰富的技术积累,能够提供大量的技术支持。”苹果不仅在自动驾驶、激光雷达等硬件技术方面有所建树,其车机系统CarPlay也是业界知名的软件系统。在美国市场,支持CarPlay几乎成为了汽车智能化的代名词,其高渗透率和高认可度证明了其市场地位。

据统计,苹果公司已经申请了超过200项与智能汽车相关的专利,涵盖了无人驾驶、乘坐舒适度、座椅、导航、电池管理等多个细分领域。例如,其固态电池专利解决了固态电池功率密度低的问题;自动充电专利实现了车辆自动泊入充电位置并完成充电的功能;而主动悬架系统和动态座椅触觉反馈系统等专利则提升了车辆的舒适性和安全性。

这些技术虽然原本是为苹果汽车项目设计的,但由于项目终止,这些技术可能将被转让给其他有意使用的车企。这些技术的转让和应用,无疑将为汽车行业带来更高的智能化水平和更优质的驾乘体验。虽然苹果汽车项目已经终止,但苹果在汽车行业的影响力和技术实力依然不容小觑。未来,我们期待看到苹果以新的方式继续参与汽车行业的智能化进程,为汽车产业的创新和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经验教训令人警醒

苹果公司放弃了长达10年的造车项目,其损失之大甚至可能超过了一些破产的造车新势力企业,这引发了业界的深思。内部意见的不统一是导致苹果造车项目多次反复和定位目标摇摆不定的原因之一。从第一任造车负责人史蒂夫·扎德斯基开始,团队在自动驾驶技术路线选择上就存在分歧,甚至对系统软件编程语言的选择都难以达成一致。随后的造车负责人鲍勃·曼斯菲尔德将重点转向自动驾驶软件研发,导致大批员工离职。这种内部矛盾和分歧严重影响了项目的稳定性和推进效率。

技术超前但难以落地是苹果造车项目面临的另一大问题。苹果汽车所瞄准的高级别全自动驾驶、增强现实车窗等超前技术确实先进,但要将这些技术整合到一辆汽车中并实现商业化量产,却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这包括技术协同、电磁干扰、多种场景的适用性以及测试验证等问题。同时,苹果在整合汽车供应链方面表现乏力,无法构建高效、高质量的汽车零部件供应链,导致再好的造车想法也只能停留在设计图或实验室中。

战略决策上的失误也进一步加剧了苹果造车项目的困境。例如,苹果曾一度有意收购特斯拉,但最终决定自主开发汽车项目。如果当时选择了收购,苹果可能早就拥有了成熟的智能电动汽车技术和资源。然而,决策失误并非只是高层拍板的问题,它更多地反映了企业内部管理水平的不足。据报道,苹果造车项目在内部管理上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协作,导致项目进展混乱,许多技术细节被忽略或推迟处理,进而造成时间和资源的浪费。

可以说,苹果造车项目的失败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内部意见不统一、技术难以落地到战略决策失误和内部管理失控,这些问题相互交织、相互影响,最终导致了这个耗资巨大的项目无法落地。对于苹果来说,这是一个深刻的教训,也提醒其他企业在进军新领域时要充分考虑内部管理和技术实现的可行性。

造车很“香”也很危险

图片

苹果公司放弃造车项目的决策在汽车行业中引起了广泛关注和深思,为相关企业特别是造车新势力带来了诸多有益的启示和警示。帅石金认为,苹果公司的这一决策是审时度势、清醒的选择。从技术和市场角度来看,苹果在发现造车项目难以持续之际果断放弃,及时止损,值得所有汽车企业,特别是新能源汽车企业深思。他强调,没有完整和成熟的技术,整车产品难以落地;仅有技术而没有产品销量,企业同样难以立足。国资委提出考核三大汽车央企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有率,正是为了推动新能源车企提升竞争力,这是对所有企业的一个重要提醒。

与此同时,小米与苹果在造车方面的路径选择不同也引发了联想。郎学红指出,尽管两者都是科技公司跨界造车,但小米汽车有明确的定位和目标,并在资金、人员、资源、供应链等方面持续发力,而苹果在整车领域基本无存在感,最终不得不放弃。这一对比凸显了明确目标和持续努力的重要性。

管理问题也是导致苹果造车失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北大经济学院EDP讲席教授薛旭表示,新能源车企及造车新势力应该向现代化企业、高标准看齐,建立与企业、市场、政策相适应的决策机制、协调机制、用人机制,以科学决策、高效能管理提升企业竞争力。他警告说,管理混乱的企业,如拜腾汽车,最终只会走向破产。

岚图汽车首席执行官卢放则认为,苹果放弃造车是因为颠覆式创新的技术时机未到,或尚未找到合适的商业模式。他强调,企业应在擅长的事情上坚守并创新,秉持长期主义,稳扎稳打才能成功。

此外,苹果将部分人员转向人工智能技术开发也引发了业内的思考。北京科技大学教授曾欣认为,智能化是未来汽车产业的重要决胜因素,人工智能的发展将加速汽车行业变革。苹果的选择为国内车企提供了启示,即谁掌握领先技术,谁就可能成为行业领军者。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造车是重资产、高风险、难以短期盈利的行业。苹果放弃造车的启示意义在于,车企应高度警惕其中的风险和挑战,不断完善自身,确保具备核心技术、专业人才、成熟供应链以及良好的管理和决策机制,以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苹果在造车过程中面临的技术挑战还表明,仅仅拥有先进的技术并不意味着能够成功地将其应用到实际产品中。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时,不仅要关注技术的先进性,还要考虑其实际应用性和可落地性。


上一篇:拥抱电动智能,东风Honda全速驶向新纪元

下一篇:车市价格战的蝴蝶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