阔别四年,北京车展重新归来,可谓热闹非凡。人气爆棚的雷军、周鸿祎、王传福、魏建军、曾毓群等行业大咖,号称有“3000外宾”的奇瑞展台等,无一不承载着巨大的流量和关注度。
在本届车展上,新能源汽车是毫无疑问的主旋律,以智能座舱与智能驾驶为代表的汽车智能化则是另一条主线。无论是外资车企还是合资车企、自主车企,无一不将新能源汽车与智能汽车的发展成果当作向外界展示的重点。
不过,与国内车企全面电动化有所不同,跨国车企打出的旗号更多是“油电双行”“油电并进”“油电同智”等。以北京现代为例,其给出的基调是“稳固燃油战线,加速智电转型”。一方面,北京现代宣布引入IONIQ 5 N,牵手宁德时代,计划到2027年构筑完善的专用电动车型产品阵容;另一方面,北京现代表示,将继续巩固具有传统优势的燃油车业务,为此带来了第五代胜达、全新途胜L、第十一代索纳塔等多款燃油车型。
德系车企表现得也很明显。以梅赛德斯-奔驰为例,在燃油车时代作为硬派越野代名词的奔驰“大G”,宣布进入电动化时代。梅赛德斯-奔驰董事会成员、负责大中华区业务的唐仕凯在车展现场对媒体表示:“奔驰推动电动化转型的决心没有变。”与此同时,梅赛德斯-奔驰打出了“因地制宜、灵活调整”的战术,下调电动汽车发展预期,并决定继续更新内燃机产品阵容。宝马、大众集团等也是类似的做法。
对于跨国车企来说,“油电双行”符合其现实需求。毕竟,从销量结构来看,中短期内,燃油车还是传统车企尤其是跨国车企的销量支柱,是优势所在,电动汽车占比较低且需要持续“输血”。因此,在短期内跨国车企并不愿意,也无法放弃燃油车业务。
从全球范围来看,与中国市场电动汽车市占率持续攀升,今年一季度已经超过30%不同,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欧洲、北美等市场电动汽车需求已经呈现放缓态势。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欧洲纯电动车销量为44.8万辆,同比仅增长3.5%,低于市场平均增速;市占率也从去年同期的13.4%降至13.2%。再看美国,今年一季度的纯电动车销量为26.9万辆,同比增长2.6%,远低于2022年同期81.2%、去年同期47.4%的增幅。至于其他规模相对大一些的市场,例如印度、日本、巴西、韩国等,电动化转型并没有那么快。
当前,中国车企正在加速出海,布局海外市场。但中短期内,大多数中国车企的主战场还是国内市场,自然要根据国内车市现状加快电动化转型步伐。跨国车企则不同,德系车企对于中国市场的依赖度相对较高,但现代汽车、Stellantis等企业在中国市场不给力的情况下依旧在全球范围内风生水起,在电动化领域相对落后的丰田汽车更是赚得盆满钵满。跨国车企聚焦全球,自然需要进行通盘考量,灵活推进在各个市场的转型步伐。事实上,跨国车企已经在中国加速电动化“反攻”。在本届北京车展上,各大车企都带来了电动化阶段性成果。例如,梅赛德斯-奔驰的纯电“大G”颇受业界关注;宝马的新世代车型释放了更多的投产消息;奥迪首款基于PPE平台打造的国产车Q6L e-tron首发亮相;沃尔沃EX30迎来中国首秀并开启预订;保时捷纯电动Macan上市;本田为中国专属打造的纯电“烨”品牌及e:N品牌在车展上亮相,并带来相关车型;雷克萨斯携两款电动概念车亮相。
此外,为了加速转型、深耕中国市场,跨国车企正加大与中国相关企业在电动化、智能化领域的合作力度。比如在本届北京车展期间,丰田和腾讯宣布开启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日产和百度签署谅解备忘录,现代汽车与百度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北京现代与宁德时代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近日还传出雷诺已与理想汽车和小米公司就电动智能汽车技术进行洽谈,为潜在合作铺平道路。
当前,在车市疯狂“内卷”的背景下,不少车企为了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而纷纷追逐“流量”。舆论喧嚣下,一些电动化转型较慢的跨国车企及合资车企,甚至成了“落后”的代名词。中国汽车工业的进步令人欣喜,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的成绩也令人欣慰,但盲目的乐观和捧一踩一的做法并不值得称赞。每家车企都有自己的规划,以及在全球范围内因地制宜布局的考量,无论是全面电动化,还是“油电双行”,都只是不同阶段下各自的战略选择而已。对于中国汽车人来说,在为中国品牌叫好的同时,不能低估跨国公司与合资车企的能力。